close

某個週末接連兩天觀賞了兩位大師的畫作,

"夏卡爾的愛與美"在故宮展出,

DSCF5013.JPG  

馬克.夏卡爾(Marc Chagall)生平~

1887年7月7日生於維台普斯克(Vitebsk, 現屬白俄羅斯共和國)的猶太家庭。

1906年習畫,翌年前往聖彼得堡進修, 並於1910年獲贊助前往巴黎,

揮灑出「巴黎畫派」的輝煌篇章。

早在1920年代盛行「超現實主義」(Surrealism)的十餘年前,

超現實主義創始人阿波里奈爾(Guillaume Apollinaire)就曾以

「超自然」(surnatural)來讚賞夏卡爾的畫;

不過, 夏卡爾認為他自己的藝術獨樹一格, 既不歸屬於立體派,

也非超現實主義, 雖然畫面看來如夢似幻,

卻是他重組心中風景所描繪的真實世界。

1909年夏卡爾結識蓓拉.羅森費爾德(Bella Rosenfeld),

夏卡爾繪畫創作的謬思女神,夏卡爾不斷在他的畫中,

以相擁的戀人、花束、飛翔的蓓拉與自己,歌詠愛情的偉大與美好。

夏卡爾於1914年返回維台普斯克, 1915年7月25日與蓓拉結婚,

並因第一次世界大戰、俄國大革命的動盪, 滯留俄國8年。

由於夏卡爾的創作自由不見容於俄國革命之後建立的蘇維埃政權,

夏卡爾只好揮別故鄉, 為藝術而流亡。

1922年夏卡爾重返歐洲, 發現留在柏林、巴黎等地的畫作多已散佚流失,

夏卡爾被迫捲土重來, 重繪許多早期作品,

渴望重建戰爭毀損流失的心血結晶, 彌補藝術生命的斷層與缺憾。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 納粹殘殺迫害猶太人,

夏卡爾只好於1941年遷居美國以避開戰火,

再一次流亡, 並於1948年重返法國。

夏卡爾不斷謳歌愛情的美好, 摯愛的妻子蓓拉1944年逝於紐約,

夏卡爾陷入極度痛苦、沮喪;後來, 他於1952年再娶第二任妻子─暱稱「娃娃」(Vava)

的俄國猶太女子范倫汀娜.布羅德斯基(Valentina Brodsky), 陪伴他直到終老。

1973年於法國尼斯開幕的「馬克夏卡爾國立聖經福音美術館」

(Musee national Message Biblique Marc Chagall),

是法國政府首座為仍在世的藝術家所設立的國立美術館;

1977年夏卡爾榮獲法國總統頒贈大十字榮譽勳章(Grand Cross of the Legion of Honour)。

1985年3月28日, 夏卡爾逝於法國南方的聖保羅德旺斯(St. Paul de Vence), 享壽98歲。

夏卡爾的畫作充滿了色彩繽紛的花朵,

在這次來台展出的110幅畫作中,

男性多以藍色調出現,

女性則多穿著白紗禮服,

整幅畫充滿了浪漫、甜蜜、愛等美感,

雖然時間有點匆忙,

我們在2個小時內就全部看完

且聽完個人導覽機器的所有簡介,

(非常佩服自己的迅捷)

但走出展場仍覺得全身充滿"幸福"與"愛"的感覺,

夏卡爾的畫作總帶給大家許多正面、陽光的能量,

讓人充分感受世界與生活的美好


"莫內花園"在台北市立美術館展出,

DSCF5108.JPG  

對於莫內, 大家應該已是耳熟能詳,

莫內出生於巴黎, 五歲時全家搬到諾曼第勒阿弗爾(Le Havre)。

他的父親希望他繼承家裡的雜貨店, 但莫內則想成為一個藝術家。

他最初小有名氣是因為他的木炭漫畫, 這些畫開價十至十二個法郎

在諾曼第的海灘上, 他遇到了藝術歐仁·布丹(Eugene Boudin),

 他後來成了莫內的良師益友並教授他學會畫油畫。

當莫內來到巴黎羅浮宮, 在那裡他看到許多畫家在模仿著名藝術家的作品。

於是, 隨身攜帶著顏料和工具的他便坐在一扇窗戶旁開始畫他所看到的東西。

莫內在阿爾及利亞當了兩年兵(1860年1862年),

在他服役七年的合同到期之前,

因為傷寒, 莫內的姑媽Lecadre夫人將他從部隊解脫出來,

讓他去完成大學的藝術課程。

因為大學的傳統藝術教育讓他覺醒,

1862年莫內在巴黎加入了夏爾·格萊爾(Charles Gleyre)畫室。

在那裡他結認了皮耶-奧古斯特·雷諾瓦弗雷德里克·巴齊耶(Frederic Bazille)

以及阿爾弗雷德·西斯莉(Alfred Sisley)。

他們共同創造了一種新的藝術手法,

即在戶外和自然光線下用濃厚的油彩作畫, 後來被稱為印象派

1866年,他以卡蜜兒·唐斯約(Camille Doncieux)為模特兒

創作了《綠衣女人》(The Woman in the Green Dress)。

不久之後, 唐斯約即懷孕並生下了他們的第一個孩子讓(Jean)。

普法戰爭(Franco-Prussian War, 1870年1871)期間,

莫內來到英國避難。在那裡他學習約翰·康斯太布爾J·M·W·透納(J.M.W.Turner)的作品。

回到法國後, 1872年或者1873, 莫內以勒阿弗爾的一處風景為背景創作了《印象·日出》。

它在1874第一次印象派畫家展上亮相, 如今它陳列在巴黎馬蒙丹·莫內美術館(Musée Marmottan-Monet)。

根據這幅畫的題目, 藝術評論家路易·勒魯瓦提出了「印象派」的說法。

1870年, 莫內與唐斯約結婚。1873年,

他們搬進了塞納河(Seine River)邊阿讓特伊(Argenteuil)的一幢房子。

1878年3月17日, 他們有了另一個兒子, 米夏埃爾(Michael)。

1879年,莫內夫人死於肺結核

Alice Hoschede決定幫助莫內撫養他的兩個孩子。

他們居住在普瓦西(Poissy),但莫內不喜歡那裡。

1883年4月,他們搬到了上諾曼第大區厄爾省的Giverny。

他種植了一個大花園並在那裡完成了他餘生的繪畫創作。

莫內和Hoschede在1892年結婚。

在十九世紀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 莫內開始了系列繪畫創作,

即在不同的光線和角度連續畫同一個物體。

他的第一個系列作品《魯昂主教座堂》就是在不同的角度和一天中不同的時間來畫。

1895年, 從20個不同角度對大教堂所作的畫在迪朗德—呂埃爾(Gurand-Ruel)畫廊展出。

他還畫了一個稻草堆系列。

莫內非常喜歡畫受約束的自然—他的花園、他的睡蓮、他的水塘和他的小橋。

他也畫塞納河岸的上上下下。

1883年1908年間, 莫內在地中海畫了許多風景畫和海景畫。

他的妻子艾麗斯1911年去世, 他的兒子讓1914年去世。

莫內在1923年接受了兩次白內障手術。

他於1926年12月5日逝世, 下葬在Giverny教堂的墓地。

2004年,莫內的the ParliamentEffects of Sun in the Fog在倫敦賣出了超過2000萬美元。

這次的40多幅畫作,

有極大的部分都在畫睡蓮,

不同時刻、角度下的睡蓮,

還有莫內花園裡的景象,

莫內將各種光線細微的變化表現的淋漓盡致,

40多幅畫作也讓我們觀賞了2個多小時,

藝術細胞被餵的好飽好飽

DSCF5110.JPG  


老實說, 在觀賞了許多年的展覽後,

有些事實在令人好奇:

為何許多藝術家總能在"深愛的妻子"過世後沒幾個月,

便又找到位無條件照顧他的超年輕女孩,

甚至到了6、70歲還可以再娶到超年輕的女孩為妻?

(所謂超年輕女孩, 有些才只有13-15歲唷)

難道...這便是"藝術家的致命吸引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